
一九八五年,五粮液为自己定下了小目标:“规模要超过汾酒,价格要超过茅台”。新闻传出,业界一片哗然,都在质疑五粮液,凭什么敢吹这样一股牛?为什么说五粮液没有量身定做,是因为当时的汾酒太牛了,牛到其他名酒也很难望其项背...01号五粮液虽有一定的知名度,但市场表现一般。茅台刚结束十多年来的亏损,产能严重不足。一九八七年,新华社报导,当年汾酒的状况:出口总量为第一,与其他出口名酒之和相等,全国每一斤名酒,汾酒占半斤;总而言之,不管是内销,还是外销,都是出口总量的一半。在汾酒中,中国第一个白酒产量突破万吨,利税首次突破亿元,成为汾酒;从1988年开始到1993年连续六年经济效益第一,是汾酒;汾酒蝉联过五届中国名酒,还是唯一拥有两家中国名酒(汾酒、竹叶青)的高效率产能加上中国名酒的高贵血统,让汾酒占据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,可说是唯一两大中国名酒(汾酒,竹叶青)的生产效率,加上中国名酒的高贵血统!02自1949年以来,汾酒依靠成本、技术、产能优势,牢牢地占据了中国白酒龙头地位。一九八八年,国家放松了物价管制,各大酒厂开始轮涨。此次大浪中,五粮液一面扩大产能,一面提价。1994年,五粮液顶着各方面的压力,产能超过汾酒,价格超过茅台。在达到小目标的同时,又登上了酒王的宝座。一方面汾酒担心涨价造成滞销,造成产能过剩,一方面感觉自己是普通百姓的名酒,价格不能脱离群众,所以在提价时犹犹豫豫,提上去又降下来,结果被五粮液甩到了后面。不知汾酒是否觉悟过高或过低,酒界反复告诉我们:谁TM考虑消费者利益,谁就是SB!怎样尽量从消费者手中多收钱,才是酒商生存之道!山西老头儿当个老头儿,不太聪明。长久地喊着服务群众的口号,以至相信自己。与茅台不同,五粮液口号喊的震天响,割毛来又狠又黑。从此以后汾酒陷入了低潮,“一流品质,二流包装,三流价格”,成为汾酒的真实写照!03致人死伤1998年1月23日,山西朔州发生特大假酒事件,造成至少27人死亡,222人中毒住院治疗,其中许多人失明,轻微中毒病人近千人,案件轰动全国。检测结果表明,该中毒者饮用的甲醇每升甲醇含量为361克,超过国家标准的902倍,即使饮用量很少,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。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山西酒业一蹶不振,“山西酒”的美名全无。全乡宁死不屈,山西各酒馆人声鼎沸,报纸甚至登载“劝君莫饮山西酒”的报道。在追踪假酒生产窝点时,发现有一家工厂与汾酒厂址相近。那时正是春节前的白酒销售旺季,汾酒遭遇了大规模的回货潮,省外市场损失了70%以上。辛苦了几十年,一夜回到解放前。汾酒的行业地位一降再降,几乎跌落在前十名。临时性生产能力落后,对汾酒来说并不算什么,但此次假酒事件,却完全断送了汾酒复兴的最好时机。04回味汾酒,1999年,五粮液摆在了建国五十周年庆典的餐桌上。像五粮液一样,开始膨胀,觉得中国太小,要打造属于世界的五粮液。年生产能力达万吨,茅台终于实现了伟人的梦想。此后茅台开始“飞”,五粮液用尽解数也未能支撑茅台的崛起。扩产+提价狂潮,让茅台成为新酒之王。“汾酒”花了三年的时间才从惨烈的毒酒案中走出来,当茅台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故事讲得生气勃勃,还说起它的开国大典主要用酒故事。看着五粮液、茅台的连续运作,汾酒也变成了鸡贼,开始讲故事,卖感情。第一,汾酒从南北朝开始,向上追溯到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;第二,提出了“步行汾酒”之说,即入川酒,入川变湘。在“中国酒魂”和“骨子里的中国”广为传播的同时,汾酒披上了文化的外衣。俗话说得好:“恶棍不可怕,怕流氓文化”,有文化的汾酒也开始了涨价之旅。2012,汾酒终于尝到了提价甜头:集团销售超百亿,汾酒回归。05当年的假酒假货,除了受害人及其家人外,大多数人都已忘却。自汾酒有文化以来,很少提到这一点。尽管汾酒也是牺牲品,但这对于山西白酒业来说,毕竟不那么光彩。近年来汾酒的复苏有目共睹,市场由低端逐渐走向中高档。还学着口口相传的名酒,事实上高不可攀。而中低档市场,汾酒集团产品种类繁多,种类繁多。该产品背靠汾酒招牌,高峰时期已超过1000个。假如说大俗就是大雅,那么这些汾酒群的产品,可以说是“雅致”的极致。豪华的包装,精美的酒瓶,唯一不确定的是:里面灌了什么酒。这并不是个玩笑,而是“30号,即688号批发价格。30元除包装昂贵外,还能有巨额利润,你说神奇不?如果有一瓶汾酒,灌装三无散酒。那是真正的葡萄酒?或者是伪造的?如此深刻的问题,让有文化的汾酒也挠头。市场上的假汾酒已经够多了,汾酒集团真的不应该这么热闹,要不然夜路走的多,难免会遇到鬼!有时啊,疤痕一好,就会忘记曾经的痛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