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纯粮酒不一定是质量好的酒。有些纯粮酒甚至不如一二线大厂的固液法白酒安全。这个事情我一直想说,正好有酒友问到,就给大家安利一下。
原则上说,只要是含淀粉的农作物都能酿酒。很多廉价酒称自己是纯粮酒而被酒友质疑,其实他没骗人,只不过用的酿酒材料便宜而已。
卖十块八块也能是纯粮酒吗?对,可以的。比如北方农村常见的散酒,多数是用玉米、红薯、木薯为主要原料做的,因为这些东西成本低。这些低价散酒往往没有附加值和间接成本,生产成本是原材料和酒曲占大头。另外,在糖化酶的使用下,发酵时间相对自然发酵时间短得多,出酒率也高得多。当然,也谈不上什么工艺细节。只谈生产成本,不谈间接成本,小作坊甚至能做到三五块一斤。
在不勾兑酒精的情况下,还能不能再压榨成本呢?还能!比如玉米酒,按一定比例增加打碎的玉米棒杆子,一样发酵,一样出酒,酿造成本和食用酒精相差不大。只是这些酒的酒质、口感就谈不上什么香不香了。多数辛辣,有些回味带点苦,杂醇含量也高;再就是南方的小曲米酒工艺,发酵时是半固态状态,你可以想象为一缸粥。出酒率高、周期短,单算生产成本也不到十块,但是它的口感就要比北方固态法的玉米棒子酒顺当多了,同样也存在杂醇含量偏高的问题。
从酿酒材料来说,谷物类仅有外皮含果胶,所以杂醇含量相对低。红薯、木薯等材料酿酒杂醇含量就高很多,地瓜干酒现在很少见,新国标也排除了地瓜作为酿酒材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正常来说,原酒出锅要另行杂醇处理工序,但是农村小作坊大多数不具备处理能力和条件。以这些酒体为基础,按照比例添加优质白酒,勾调口感上多少有点改善,但是酒质没有多少提升。
如果受经济成本限制,还得常喝这些酒,也有权宜之计。一是稍长存储一段时间再喝,待杂醇分解。酒厂那些大坛子大缸,一排一排的不管是酒缸大小,没有用蜡封胶封的,都是一色的棉布封口,目的就是留呼吸出路,便于有害物质跑掉;二是喝前热一热。甲醇有个特性,它比乙醇活跃,前者的沸点比后者差十几摄氏度。喝酒前先把酒烫一烫,残存的甲醇因为活跃度高,会优先挥发。我们老一辈酒文化里,温酒烫酒再喝,就是这个道理。
还有需要提醒的是蒸馏取酒阶段有头酒尾酒之说。先流出来的叫头酒,也叫缸头。南方的情况不知道,北方有些地方老百姓认为一锅酒刚流出来的头酒就是好东西。作坊出酒的时候,有些老百姓抢着去接缸头。其实就数缸头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高。另外,七八十度的缸头酒不说有害物质超标,就是度数也不知道怎么能受得住。这可不是牛初乳,也不是韭菜。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头茬好。